上海银行业正打造科技金融专营体系,科技支行的培育是体系打造的核心之一。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内,有一家科技金融专营支行设立在科苑路一角。走进这家支行,发现支行规模虽不大,却对如何做好科技金融这一大文章有深入的研究,凭借着独到的眼光和专业的视角,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送去源源不断的金融支持。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是这家支行的标签。过去两年,这家支行在科技金融之路上做出不少有益的探索。
眼光独到 贷“早”贷“小”
“2023年对我们来说是个‘艰难时刻’,当然也是‘破冰时刻’,当时,我们的产品已经开发出来了,处于找第一个客户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开销会成为‘最后一根稻草’,兴业银行上海张江支行给我们的100万元贷款,能让企业再运营一年,基本上让企业‘起死回生’。现在,企业现金流逐渐好转,我们已经过了最艰难的时刻,目前的客户意向订单金额已超过1亿元,员工数也扩了一倍。”上海乘黄智造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乘黄智造”)创始人杨旭东对记者说道。
乘黄智造成立于2022年,主营半导体CIM系统研发及销售,系统产品底层平台在晶圆制造领域已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2023年年底,企业还尚未达到传统银行信贷的门槛,因为企业既没有“科技型”标签,也没法提供抵质押或第三方担保,更没有订单和收入。幸运的是,企业遇到了兴业银行上海分行,以及该行专门面向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初期科创小微企业的“研发贷”产品。“研发贷”准入条件较为宽松,对企业没有成立时间要求,也没有专精特新、高新技术等资质要求;无需抵质押或挂钩各类担保产品,仅需实控人个人担保。“研发贷”适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控人(创业人)需符合四个条件之一:被纳入政府特殊人才计划;全日制硕士及以上学历或副高级以上职称;曾任“世界五百强”或“中国一百强”中高级管理者,或担任区级(含)以上分支机构部门主管及以上级别职务;从事科研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专有技术,并转化或正在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没有从银行获得过贷款的企业才可以申请“研发贷”,但须信用记录良好。在兴业银行成为“首贷户”后,乘黄智造又获得了另外两家银行的信贷支持。回望去年底,杨旭东直言,兴业银行是开拓者,“不是所有银行都能像兴业银行上海张江支行这样站在投资人的眼光看我们,采取“冒险”的做法。”
兴业银行上海张江支行之所以如此“敢贷”,除了支行专业团队“懂业务、通技术”之外,与该行科技金融专营支行的身份也密不可分。兴业银行上海张江支行行长夏万杰介绍,对于这家科技金融专营支行,兴业银行上海分行给予了差异化的考核激励机制,包括仅挂钩“科技”的考核、一定的支行人员收入保障、较高的不良容忍度等政策。目前,兴业银行上海张江支行已发放6笔“研发贷”,每笔金额均在100万元到300万元之间,支持这些初创科技小微企业爬坡过坎。
眼光长远 贷“急”贷“难”
兴业银行上海张江支行不以企业暂时性收入下滑或亏损而将其拒之于外,而是目光长远,通过看企业未来满足其眼前融资的“急难愁盼”,以金融之力帮助企业重回发展“快车道”。
上海晟矽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晟矽微电”)专注于研发通用型及专用型的8位和32位微控制器产品(MCU),是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023年,受行业周期和消费市场等环境因素叠加影响,晟矽微电经营业绩遇到较大挑战,但公司产品的市场份额在业内细分领域依然保持在领先水平。与晟矽微电接触后,兴业银行上海张江支行突破传统的“现金流”评价模式,通过“技术流”评价体系,基于晟矽微电已授权的知识产权成果总数超160项等因素进行打分,将企业评定为“技术流”最高级——TA级,并在11月高效发放1000万元纯信用贷款,补充企业流动资金缺口,帮助企业在行业去库存结束之际增加产能、抢占市场。
“当时,公司为保障市场份额的持续增长需要不断的流动资金支持,恰好遇上兴业银行,对我司自2010年成立以来长期沉淀的的知识产权和技术积累非常看重、看好,从双方开始启动合作意向到发放贷款只用了约三周时间,为公司在晶圆代工厂的产能保障提供了充分的资金支持,并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展示了先发优势。”上海晟矽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焦庆娟对记者表示。2023年,晟矽微电产品出货量再创新高。今年4月末,在张江科学城试点科技企业员工持股计划贷款政策下,兴业银行上海张江支行又向晟矽微电员工发放了员工持股贷,助力晟矽微电员工持股计划的落地,为企业长远发展再添金融动能。
无独有偶。兴业银行上海张江支行通过“看未来”,给予上海海和药物研究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和药物”)大额授信支持。海和药物专注于抗肿瘤创新药物的研发、生产及商业化。2022年,海和药物的第一款产品已经研发出来,但还没有获批,兴业银行上海张江支行便基于对产品的钻研和对产品获批上市后的销售前景预期,给予企业分阶段启用的8000万元授信。海和药物财务总监直言:“我们公司是创新药物公司,最核心的资产就是人才技术、研发专利和可持续发展的研发管线,只有真的看得懂生物医药的银行,才会在那个阶段出手,兴业银行打开了我们与银行合作的大门,后来我们又陆续与其他几家银行展开了合作。”
海和药物逐渐进入厚积薄发时期,多款管线核心产品在研。首款产品谷美替尼片在国内上市后,在刚过去的6月24日又成功在日本获批上市,成为中国创新药走向世界的一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