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与气候风险管理政策

ESG与气候风险管理政策

本行将ESG与气候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修订《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办法》,明确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的ESG与气候风险管理职责,将ESG与气候风险纳入向高级管理层与董事会报告的范围,并探索在风险偏好制定过程中将ESG与气候风险因素纳入考量。

本行参考气候相关金融信息披露工作组 (TCFD)建议,密切关注气候风险的相关影响,主动做好气候变化的风险和机遇评估,并与现行风险管理架构整合、并定期分析和评估制定相应对策。

类别

潜在影响

气候物理风险

· 台风、干旱、暴风雨等极端天气事件等会损害客户持有的资产价值,使得抵质押品损毁或贬值,或影响供应链,从而影响客户的运营和盈利能力及生存能力,造成违约率上升。

· 全球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及气候条件改变将影响公司运营所在地,对实物资产造成广泛破坏,并因资产减损或提早淘汰、更换等增加成本。

· 极端天气会对基础设施、系统、流程和员工产生负面影响,扰乱业务连续性。

气候转型风险

· 政策和法律风险:限制不利影响或促进适应或转型的政策和监管措施的影响将会影响碳密集型行业的盈利能力,相关资产可能被搁浅。

· 技术革新:低碳相关技术和产品可能会取代现有的产品和服务,增加营收及投资的不确定性。

· 市场变化:气候变化可能引发投资者偏好的转变,碳密集型资产的预计收益下降,商业银行将面临估值下降和投资波动性增加的风险。

· 声誉影响:若持续为高污染、高耗能相关企业提供融资或大量持有此类资产,将面临声誉风险上升。

气候相关机遇

· 产品和服务机会:高碳行业转型、低碳产业发展均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将产生对转型金融的相关需求;若能拓展创新绿色金融、转型金融相关产品及服务,协助客户进行绿色转型,有助于通过相关产品服务促进业务收入增加。

· 市场机会:通过创新和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拓展新兴市场机会、并在市场上占据先机;存款人和投资者环保意识的提高可能会增加对绿色金融业务的支持,有助于绿色/ESG相关主题产品的发行。

· 资源使用效率:若能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减少用水量,并实施业务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公司降低相应的资源使用成本。

· 能源来源:若能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有助于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自身温室气体排放。

· 气候韧性:提升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有助于公司以更有效率管理风险、把握机会,并赢得利益相关方的认可。

本行自2021年起定期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评估在实现“双碳”目标下本行应对转型风险的能力,并主动披露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情况。2023年,本行持续推进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工作,对电力、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冶炼、石化、化工、航空、造纸八个高碳行业开展测试,测试设置轻度、中度、重度三种压力情景,以2022年末为基期,测试期限至2030年,量化评估碳排放成本上升对高碳行业客户还款能力的冲击,进而分析对信贷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水平的影响。从测试结果看,若上述高碳行业客户不进行低碳转型,在压力情景下还款能力会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但整体风险可控,重度压力情景下至2030年末本行资本充足率下降约0.34个百分点,资本充足指标在各种压力情景下均满足监管要求。

制定ESG相关授信政策

本行聚焦重点行业及重点区域,执行“有保、有控、有压”的差异化ESG授信及风控总体策略,并结合监管政策与行业特征,制定了农业、林业、火电、水电、核电、光伏发电、化工、煤化工、煤炭、采矿、造船、纺织、污水处理等23个行业专项ESG授信政策,对客户的生产工艺流程、ESG风险管理能力及绿色低碳运营能力进行评估,积极引导信贷资源投向符合ESG相关要求、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市场前景良好的业务领域,进一步提升风险政策的精细化水平,更好服务业务发展。

ESG授信政策在内容上,一方面重点关注辖内客户相关烟气脱硫、工业废水处理以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减排设施的运行情况,及时防范因减排设施运行不正常、排污超标而引发的环境风险;对于存在多次环保违规或无法稳定达标的企业,现有融资逐步压退;高度重视重金属污染问题引发的环境风险,从严控制涉铅、镉、汞、铬和类金属砷企业的信贷准入与融资发放。

ESG相关授信政策

进一步优化化石能源行业评审策略

2023年,为巩固本行ESG领先地位,进一步优化化石能源行业评审策略,发布《关于优化化石能源评审策略,持续深入落实ESG理念的通知》,对化石能源行业按照强化总量管理、推动结构调整的原则制定评审策略,明确化石能源行业新增授信仅限优势区域、绿色金融及低碳转型金融领域,并将绿色发展指标作为授信准入及风险评审的底线要求,强化对化石能源行业绿色引领。同时优化授信流程,将碳定价、碳表现纳入授信管理流程,即将企业授信存续期内的降碳成果,作为其下轮敞口额度、额度启用或利率定价的重要参考,引导授信资源向降碳效应明显的主体和项目倾斜,实现授信策略与降碳效益挂钩。

生物多样性政策

自2021年以来,本行先后签署《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宣示》《生物多样性金融伙伴关系全球共同倡议》,为生态平衡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金融力量。2022年11月,本行参加了生物多样性金融伙伴关系(PBF)“2022全球年会”,作为PBF执行委员会委员单位之一,参与审定了《生物多样性金融伙伴关系(PBF)工作指引》和2023年工作计划。同时,本行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相关的课题研究和产品创新,“湿地碳汇贷”在年内作为典型中国案例代表入选《生物多样性金融伙伴关系蓝皮书》,并于蒙特利尔《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期间发布。

本行发布《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通知》,明确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金融支持措施提出具体要求,成为国内首家制定并推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的金融机构。本行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本行经营活动及投融资活动,制定全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建立并完善生态友好型授信政策,加强生物多样性风险管理,积极探索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缓释措施及压力测试工作。同时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金融服务能力,开发并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专业能力,开展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等。同时,在《兴业银行2023年授信政策》中,明确指出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ESG嵌入投融资授信业务风险管理全流程

本行将ESG相关风险评估体系全面运用到企业金融、零售金融、同业金融三大业务条线的风险管理流程中,根据相关风险评估标准将客户分为A、B、C、D四类,针对本行投融资授信业务,采取差别化的管理策略,并融入尽职调查、风险评审、合同签订、融资发放、存续期管理等各环节。

依据《兴业银行2023年授信政策》《兴业银行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办法》《兴业银行关于建立客户ESG指标体系的通知》《兴业银行企业金融客户ESG内嵌授信流程方案》《兴业银行关于将ESG内嵌小微企业授信流程的通知》《兴业银行零售信贷客户ESG内嵌授信流程方案》《兴业银行关于印发同业客户ESG指标体系的通知》《同业金融客户ESG内嵌授信流程方案》等制度,本行在尽职调查环节,根据客户所在行业、区域特点,按照ESG相关内容开展针对性的尽职调查,强化对客户ESG表现相关的基础信息及数据的收集与验证,覆盖能源消耗、水资源利用、温室气体排放、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环保行政处罚、供应商管理、客户投诉、员工社保数据、偿债能力、信息披露、负面新闻等39类指标,确保信息的真实、完整及有效性。制定专项风险防控措施和应对预案,包括但不限于:限时整改违法违规事件、签订专项承诺书、调整授信方案、提高资本金比例、增加风险缓释措施、暂停新增授信、压缩存量业务等。在授信审查审批环节, 实施差别化授信控制。

A类客户 在时间或流程上优先审查审批用于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授信申请。
B类客户 重点关注、分析评价ESG潜在风险事项、应对措施及影响。
C类客户 重点关注、审慎评估ESG潜在风险事项、应对措施及影响,并积极寻求适当方式缓释授信风险,包括前述各类风险缓释措施等。
D类客户 原则上新客户禁止介入,存量客户及时压缩退出。在放款审核环节,需审核ESG相关审批要求落实情况与法律文书签订情况。

本行根据ESG分类认定结果,结合审批意见通知书要求,落实C、D类客户控制措施,核实审批通知书中有关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控要求的落实情况等。在存续期管理环节, 除常规的存续期风险管理外,还持续开展客户ESG相关风险监测及跟踪管理工作。

同时,对于C、D类客户均定期开展ESG评估,跟踪审批通知书中相关管理要求落实情况,跟进客户ESG事项变化进展,并在存续期管理报告中反映。对于发生违法违规行为而未积极整改的,将采取预警、增加风险缓释手续、额度控制等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

探索将授信对象的ESG表现纳入评级考量范围

本行内部评级模型指标设计综合评价客户各方面经营、风险状况,同时考虑ESG相关因素,例如:评级定性评价公司管理与运营状况中的“质量控制体系”指标,考虑企业经营的环境效益,包括是否取得“中国环境标志”认证等;“内部控制管理”指标,评估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包括企业治理架构是否完善、是否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等,体现对企业经营管理ESG表现的考量。

气候风险管理

本行在《兴业银行2023年授信政策》中纳入了气候风险管理的相关要求,通过贯彻落实本行绿色信贷政策要求,不断提升贷款气候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积极引导信贷资源投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市场前景良好的业务领域;密切关注所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目标的执行情况,持续跟踪“两高”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和重点行业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情况,分析碳交易价格对客户资产、负债、损益等方面的影响,及时评估客户气候风险,提前布局,稳妥有序调整信贷结构。